01术后康复的意义
骨科术后康复锻炼,轻松在家进行!众所周知,骨科手术后的康复锻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患者能否迅速恢复,更影响着恢复的质量和长远运动能力的重建。而如今,骨科术后康复锻炼可在家中进行,无需专业医疗机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由于对功能锻炼的认知不足,往往过分畏惧疼痛,倾向于静养而非活动。他们误以为,只要“骨头长好”,便无需再进一步锻炼。然而,功能锻炼必不可少,有助于恢复和预防并发症,不能仅依赖静养。骨骼与肌肉作为运动系统的核心要素,其协调性对于人体运动能力的恢复至关重要。若在骨折后长时间缺乏必要的锻炼,关节挛缩、僵硬以及肌肉萎缩等问题便可能随之出现,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进程,甚至导致长期的功能障碍。
02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与分期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部分,其核心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骨科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促进肢体活动、恢复功能以及预防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推动周围软组织损伤的愈合,同时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潜在并发症的出现。在实施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以及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以患者的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并始终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伤后1周至2周,此时患者处于局部疼痛和肿胀的恢复初期。康复初期应以消肿、止痛为主,避免过度锻炼。针对这一阶段,推荐的康复动作包括上肢的握拳、吊臂以及肩关节的钟摆样运动;下肢则可以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需注意,对于股骨和胫腓骨骨折,患者仅能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伤后3周至周,经过前期的恢复,患者的肿胀已部分消退,骨折部位疼痛有所减轻,肌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此时,肿胀消退后,开始主动关节屈伸活动,增强肌力。上肢可开始进行主动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如下肢骨折患者可适当进行踝关节和膝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同时,牵引患者可以通过上肢及健肢的支撑,在床上进行整体移动,从而带动患侧髋关节的活动。
伤后5周至8周,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可开始负重步行锻炼。在这一阶段,除了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方向外,其他方向的关节活动均应加大范围和次数。对于下肢骨折患者,若牵引已解除,可在局部外固定的保护下尝试扶拐下地,进行适当的负重步行锻炼。
伤后9周至12周,固定解除后,需强化肌力及耐力训练。除非是严重的骨折情况,此时固定已基本解除。患者除需继续锻炼某一方向的功能外,其他关节功能已基本恢复。因此,推荐进行肌力及耐力的训练,并尝试进行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
03功能锻炼的方法
在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动作幅度和用力程度应逐步增加以提升锻炼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多种动作,如握拳、伸指、分指等,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同时,进行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以及前臂内外旋的主动练习,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到相关肌肉群。在锻炼时,应尽量增大动作幅度,并逐步增加用力程度,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骨折后的康复锻炼至关重要,在骨折固定2周后,我们可以逐步增加一些动作的复杂性,如加入捏小球的活动,进行抗阻腕屈伸的练习,以及尝试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和旋转运动。这些动作不仅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还能增加复杂动作如抗阻练习和肩关节活动,促进恢复。骨折后三周,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如加入抗阻的肘屈伸动作,同时进行前臂的内旋与外旋练习。此外,还可以尝试仰卧位,利用头和双肘作为支撑,进行挺胸的练习。这些动作旨在强化肌肉,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与恢复。骨折愈合且外固定解除后,应着手进行全面的肩关节活动练习。可以尝试站立位,将上肢向患侧屈曲,并进行肩前后的摆动练习。进行患肢上举爬肩梯训练,同时配合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的练习,有助于增强肩关节的活动度。但需注意,在骨折后的2周内,应避免进行大幅度的肩内收与前屈动作,以免影响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