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紧接着寒冷的冬季也会来临;受寒能致病中西医应该能达成共识吧?可是为什么受寒能致病,它是怎么样影响人体致病的,这个就不好说了吧?今天搜罗一些关于人体健康中与“寒”有关的一些素材,试着剖析一下。
中医讲“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中,这个因“寒”致病还是比较普遍常见的,寒为阴邪,一般不独存,喜欢与其他邪气并存,象风寒、寒湿;寒郁久也能化火,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是随季节转化可能出现的“从化”现象;寒能致病,在中医有套说词叫“寒性收引”,它能使人体气机收敛,腠理紧闭,脉络拘紧,筋肉挛急,这样的话气血的转化都会受到影响,内寒外寒,具体表现症状还不一样,现代医学当然从热量来考虑,热量散失,血脉凝滞,其实原理都差不多。
但是,我们研究医学不能满足于此;既要总结现象和规律,又要认真研究现象下面隐含的本质;为什么受表寒的常常表现为“无汗”,继之,又出现“发热”,为什么寒湿会出现“体痛”?为什么过食寒凉,能引起阳气不足?
我们先借用一下物理学的概念:热胀冷缩;物理是研究物质世界的,人体也是物质构成啊;当然,人体不叫热胀冷缩,对人体来讲冷了拘紧,热了舒张,但本质一样;热胀冷缩的本质是什么呢?
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
热胀冷缩指的是完全的固体物质,如果是气体或液态物质,除了分子或离子的振动频率,还有分子间的距离的变化;还有,人体有很多结构是有机大分子组成,它们有自卷,簇集,挛缩的现象,也有解凝、解旋的逆过程;所以,遇冷或加热,机体自然会产生反应。
我们洗个热水澡、泡浴一下,或者搓搓热、用远红外灯烤一下,都会感觉舒服,可是这种热是外来的,经不起考验,那么我们自身的热量从哪里来的呢?来源于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变化,脂肪、氨基酸、葡萄糖,变化出来就是热量,变化不出来也许可能成为我们身体的负担,所以,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我们今天讲的人体内的*素,有多少都是好东西变来的?
这就让我们再一次联想到中医中药的原理,为什么讲寒凉温热?药物在人体的作用,有的温通,有的是清热散结,热也能结一起啊;解表的有的散寒以温,有的清热凉散;药物本身也摸不出明显的凉热,为什么作用到人体后能产生不一样的反应?这就是中药用药独有的奥妙之处,弄明白了这个,中医的门你已经跨进一只脚了,所以说,药物在人体如何引起气化反应的,这将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课题,希望中西医能找到共性,这样医学才能完美,完美就是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并存,生理和心理并存,身体和精神并存,物质和能量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