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第27篇
通评虚实论(九)
按季节针刺原则及痈疽、腹胀、霍乱、惊风针刺治疗方法
用针刺、砭石进行治疗时应注意:
春季人体血气处于“生”的状态,宜治各经之络穴;
夏季人体血气处于“长”的状态,宜治各经之腧穴;
秋季人体血气处于“收”的状态,宜治六腑之合穴;
冬季人体血气处于“藏”的状态,阳气闭塞,脉行不易,故当用药而少施针石。
所谓冬季少用针石治疗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痈疽之类的疾病。
因为这类疾病毒性盛烈,不泄于外,必攻于内,故虽冬月,亦急宜针石泻之,不得延误,以免毒气内回,伤及脏腑,危害反大。
痈疽初起之时,尚无固定处所,按之不应手,痛无定处,乍来乍已。
这种情况,可针刺手太阴肺经,中府穴旁的足阳明胃经中,气户穴、库房穴三刺,以及刺结缨两旁之脉,即足阳明胃经颈中,水突穴、气舍穴各二刺。
对于腋痈而高烧不退的患者,可刺足少阳胆经近腑之穴,即渊腋、辄筋等穴五刺。
如果刺过后,高烧仍然不退,可刺“手心主”,即天池穴三刺,以及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即列缺穴和肩后骨解中,即手太阳小肠经肩贞穴各三刺。
对于急性痈肿、筋肉挛缩,并随着痈肿所在的肉分而痛,冷(魄)汗不止,膀胱经气不足,小便不利的患者,可随痈所在,以治各经之腧穴,如手太阴肺经之腧穴,即刺太渊穴。
治疗腹部突然涨满,用手按摩不见减轻的患者,可取手太阳小肠经之络穴(即任脉之中脘穴,中脘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脉所生,同时也是胃之募穴),或足少阴肾经肾腧穴(去脊两旁各一寸五分,共为三寸,肾为胃关)两旁各五刺。
刺当用九针之中,第六之圆利针。
霍乱患者,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脏气反复,神志缭乱。
可刺足少阴肾经肾腧旁的志室穴,各五刺。
或取足阳明胃经胃腧及上面脾腧旁的意舍穴,各三刺。
治疗痫证中的惊风,可取以下五条经脉上的穴位:
取手太阴肺经之经穴,经渠穴,左右各五刺;
取手太阳小肠经之经穴,阳谷穴,左右各五刺;
取手少阴心经之经穴,灵台穴,在络穴通里之旁,左右各一刺;
取足阳明胃经之经穴,解溪穴,左右各一刺;
取足少阳胆经之络穴,光明穴,在足上踝五寸,左右各三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