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在已经进入了冬季,天气越来越冷,这几天北方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外出时如果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很容易导致冻伤、冻疮的发生。冻伤与冻疮是怎么形成的?发生冻伤时,用火烤、用雪搓以及用手拍的紧急处理方式正确吗?每年冬季都会出现的冻疮该怎么预防呢?
01冻伤与冻疮是如何形成的?
——冻伤
冻伤指的是在极寒冷环境中(0摄氏度以下),皮肤的浅部组织出现凝冻,由于缺少血液供给,而发生红斑、坏疽性损伤。冻伤的轻重程度受低温强度、湿度、风速、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冻伤的好发部位为手脚、面部、耳鼻。
冻伤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4度:
一度冻伤:冻伤仅波及到皮肤浅层,可出现麻木、红斑、轻度水肿,预后不会留有疤痕。
二度冻伤:冻伤波及到表皮和真皮层,表皮出现水疱,周围可伴有红斑、水肿。
三度冻伤:冻伤波及到皮肤全层以及皮下组织,局部出现明显水肿,出现血性水疱,感觉迟钝或丧失,愈后会出现明显瘢痕,可影响患处功能。
四度冻伤:冻伤已经波及到了肌肉甚至骨骼,患处完全丧失功能和感觉,愈后可出现伤残、功能障碍。
——冻疮
冻疮是冻伤的一种,属于非冻结性冻伤,是身体的局部组织长期暴露在0~10摄氏度的低温潮湿环境中,而出现了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细胞代谢不良,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血浆渗透到组织间隙,从而导致冻疮的发生。
冻疮特点为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伴有皮肤瘙痒、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常累及手足、耳廓、鼻尖等部位,天气变暖后会慢慢自愈。冻疮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复发,每年冬季或初春总是不期而遇。
冻疮的发生除了受寒冷、潮湿因素长期刺激外,缺乏运动、周围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鞋袜裤穿着过紧、疾病等也是常见诱发因素。
02一旦发生冻伤,如何紧急处理?
发生冻伤后,首先要脱离寒冷环境,若有潮湿衣物,应及时去除,并对患处予以干燥的衣物、棉被等进行保温处理。
如果是手部发生冻伤,应及时摘除手镯或戒指,以免局部发生肿胀后无法取出,影响血液循环。
对于浅表层的轻微冻伤,可以通过体温进行复温,比如用温热的手部覆盖冻伤除,或者将患处置于腋下、胸口、腹部等部位。当然也可以通过温水(37~40摄氏度)浸泡复温。
如果复温后,冻伤部位出现肿胀、发紫、疼痛或是无法恢复知觉,医院进行就诊。
对于较为严重的冻伤,需要及时复温,可以使用37~4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时间大约20~30分钟,复温后做好保暖措施,并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有些影视剧中,在发生冻伤后,会选择用火烤、用雪搓或用手拍的方式进行复温,这样的处理方法并不正确。
用火烤或者高温浸泡,会导致本身挛缩的血管迅速扩张,但深层血管依然处于痉挛状态,导致血管回流不畅,从而造成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加重冻疮,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而通过雪搓或者拍打的方式很容易导致本身就脆弱的皮肤,出现机械性损伤,从而加重病情。
03冬季冻伤与冻疮的预防方法
1、做好保暖措施
尽量保证自己的居住环境温度控制在10℃以上,外出时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做好面部、手足、耳朵的保暖工作,尽可能减少暴露在低温潮湿环境中的体表面积。也可以在这些部位涂抹冻疮膏进行预防。
对于需要从事严寒条件工作的人,要避免长期久坐或久站,一定要定时轮换以及保持活动。
2、避免冷热剧变
温度急剧变化是导致冻疮的重要诱因,当暴露在寒冷环境后,一定要避免直接接触温度过高的东西,不然容易造成局部血液循环瘀滞,从而诱发冻疮。
3、适当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外周血液循环,从而增加抗寒能力,比如跑步、打球、游泳等。除此之外秋冬季节,可以逐步使用冷水洗漱,以改善外周的血管功能,从而逐步提高抗寒能力。
结语:饥饿、疲乏、营养不良、醉酒等因素也会增加冻伤的风险,因此冬季应摄入足够的热量,以提高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