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挛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正骨整脊关节运动功能检查2
TUhjnbcbe - 2025/3/7 18:03:00

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四)肘部:肘部的运动主要有屈肘、伸肘、前臂旋前、前臂旋后等四种。

屈肘运动:肘关节以伸直位为0°,正常时屈曲可达°,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伸直肘关节后屈肘,其手指可摸到同侧肩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肌、肱桡机、旋后肌等。

伸肘运动:正常时肘关节有0°~5°的伸肘运动,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作最大限度的屈肘,然后伸直。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肱三头肌、肘肌。

旋前运动:以前臂中立位为0°,正常时肘关节有约80°的旋前范围,临床上两侧进行对比,检查时,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屈肘90°,两上臂紧贴胸壁侧面,两手半握拳,拇指向上,嘱患者前臂作旋前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的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等。

旋后运动:以前臂中立位为0°,正常时肘部的旋后运动可达90°,应用时两侧进行对比检查体位与旋前运动相同,嘱患者前臂作旋后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旋后肌、肱二头肌等。

(五)腕掌指部:腕关节以掌骨与前臂成一直线为中立位0°,有伸腕、屈腕、桡偏、尺偏等运动。掌指关节与远、近端指间关节以掌骨、指骨是一直线为中立位0°,有屈指、伸指、外展、内收等运动。

伸腕运动:正常时腕关节可伸腕6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前臂位于旋前位,掌心向下,作伸腕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桡侧腕长、短伸肌、尺侧腕伸肌。

屈腕运动:正常时腕关节可屈腕6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者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作屈腕运动,主要参与运动肌肉有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

桡偏运动:正常时桡偏运动幅度可达30°,检查时同前体位,嘱患者手向桡侧作桡偏。主要参与运动肌肉有桡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

尺偏运动:正常时尺偏运动幅度可达40°,检查时同前体位,嘱患者手向尺侧作尺偏,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有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屈指运动:正常时掌指关节可屈曲80°~9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60°~90°。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屈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掌指关节为蚓状肌,近端指间关节为指浅屈肌,远端指间关节为指深屈肌。

伸指运动:正常时掌指关节伸直位为0°时,可过伸15°~25°,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伸直时为0°,无过伸运动。检查时同前体位,嘱患者作掌指关节的过伸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指总伸肌,食指固有伸肌、小指固有伸肌等。

手指外展、内收运动:正常时小指、无名指、食指有20°的外展运动,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将手指伸直,分别以中指为轴线,作小指、无名指、食指的外展或内收(内收运动为0°)。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骨间背侧肌、小指外展肌、骨间掌侧肌等。

拇指背伸、屈曲运动:正常时拇指背伸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夹角可达50°,拇指掌指关节屈曲可达50°,指间关节屈曲可达9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患者肘关节屈曲紧贴胸部,掌心向上,检查拇指背伸,即患者拇指向桡侧外展。检查拇指屈曲,即患者拇指运动,横过手掌,拇指端可触及小指基底。拇指背伸主要由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完成,拇指屈曲主要由拇短屈肌和拇长屈肌完成。

拇指掌侧外展、背侧内收运动:正常时拇指掌侧外展,拇指与掌平面构成的角度约为70°,背侧内收为0°。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手伸直,拇指离开手掌平面向掌前方作掌侧外展运动。然后拇指在充分掌侧外展位回到解剖位置,作背侧内收。掌侧外展主要由拇长展肌和拇短长肌完成,背侧内收主要由拇内收肌完成。

拇指对掌运动;正常时拇指端可触及其他各手指指端。检查时体位同前,嘱患者先将拇指置于掌侧外展位,然后向各指端作对掌运动。

(六)髋部:髋部的运动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运动等。

前屈运动:正常髋关节前屈可达°。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中立位、放平骨盆,使两前上棘之间的连线与身体长轴垂直,医者站立于其一侧,一手放于患者腰椎下面,并固定骨盆,嘱患者作屈髋运动,当屈髋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背部紧贴医者固定骨盆的手。此时患者腰椎前凸消失,骨盆亦被固定,患者再进一步尽可能屈曲髋关节。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的髂腰肌、股直肌。

前屈运动亦可进一步检查患者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嘱患者一侧髋关节作前屈运动,即将一侧大腿屈在胸前,而另一条腿伸直,正常时伸直的腿可平放于检查床上。如伸直的腿不能平放于检查床上,或伸直的腿虽能平放于检查床上,但身体向前移动,胸背部从检查床上抬起或腰部弓起,均提示髋关节有屈曲畸形。

后伸运动:正常时髋关节可后伸30°~40°。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位于其一侧,以一手按于患者的髂嵴和下部腰椎上,固定骨盆,嘱患者尽量主动后伸大腿。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臀大肌、国绳肌。后伸运动亦可检查患者髋关节有无屈曲挛缩。医者一手位于患者的大腿跟部,抬起患腿,若大腿不能后伸,或骨盆随之抬起离开检查床面,提示髋关节有屈曲挛缩畸形。

外展运动:正常时髋关节外展可达45°,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置于中立位,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按住髂骨,固定骨盆,另一手握膝部缓缓地向外移动,当移动到一定角度或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一手可感到骨盆开始移动,此时外展运动的度数即为髋关节外展运动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臀中肌、臀小肌。

内收运动:正常时髋关节的内收可达30°,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置于中立位,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按住髂骨,固定骨盆,嘱患者下肢内收,从另一侧下肢前方越过中线继续内收,至骨盆开始运动为止,此时的角度即为髋关节内收运动角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大腿内收肌样。

外旋运动:正常时髋关节的外旋可达30°。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置于中立位,医者位于其一侧,嘱患者作下肢的外旋运动,当外旋至最大限度时,足底与检查床面垂直的纵轴的夹角即为外旋角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髋部外旋肌群。外旋运动的检查,亦可让患者取同前体位,然后屈髋,屈膝分别为90°,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小腿内收,大腿沿纵轴外旋,此时小腿内收的角度即为髋关节的外旋角度。

内旋运动:正常时髋关节的内旋可达35°。检查时患者取同前体位,下肢作内旋运动,当旋至最大限度时,足底纵轴与床面垂相纵轴的夹角即为内旋角度。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臀中肌、臀小肌。内旋运动的检查亦可让患者取同前位体,然后屈膝、屈髋分别为90°,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小腿外展,大腿沿纵轴内旋,此时小腿外展的角度即为髋关节的内旋角度。

(七)膝部

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有屈曲,伸直、外旋、内旋等。

屈曲运动:正常时膝关节,屈曲可达°。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医者位于其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按住其大腿下端,嘱患者作屈膝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的国绳肌。

伸直运动:正常时膝关节的伸直角度为0°,青少年及女性有5°~10°的过伸。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医者立于一侧,嘱患者主动伸膝。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股四头肌。

外旋、内旋运动:正常时膝关节在伸直位时无外旋、内旋运动,但在屈曲90°时,有10°~20°的内、外旋运动。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屈膝90°,医者位于一侧,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扶住其膝部,作外旋、内旋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

(八)踝及足部

踝及足部的主要运动有踝背伸、踝跖屈、踝内、外翻及足趾的运动。踝关节检查时以足长轴与小腿纵轴成90°角为中立位。

踝背伸运动:正常时踝关节的背伸可达30°。

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医者站于其前方,一手托住足跟,踝关节置于中立位,嘱患者作踝关节的背伸运动。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等。

踝跖屈运动:正常时踝跖屈运动可达45°。检查时,医患体位同前,嘱患者作踝关节的跖屈运动,两侧对比检查。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小腿三头肌。

踝内翻运动:踝内翻运动主要发生在跟距关节,正常时可达30°。检查时,医患体位同前,嘱患者作内翻运动,两侧对比检查。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胫骨后肌。

踝外翻运动:正常时踝外翻可达30°,检查时医患体位同前,嘱患者作外翻运动,两侧对比检查,主要参与运动的肌肉为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足趾运动:足距的屈曲主要发生在远端和近端趾间关节,背伸主要发生在跖趾关节。如第一跖趾关节屈曲可达30°,背伸可达45°。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骨整脊关节运动功能检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