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疼持续不缓解,有时还伴有骨头疼、肚子疼等症状,这可能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表现。专家指出,这种疼痛症状与久坐、翘二郎腿等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肌肉和筋膜系统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反复发作的损伤部位肌肉酸胀、疼痛和不适感,且在静息时加重,活动后有所缓解。同时,患者还会感受到局部肌肉的僵硬和紧绷,按压时疼痛加剧,严重者甚至可以触及到局部的挛缩硬结。专家进一步指出,那些在按压时引发疼痛的特定位点,被称为筋膜痛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可能出现在全身各处的肌肉中,包括颈部、肩膀、腰部等,并因此导致不同部位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时,触发点的位置可能较为隐匿,例如,右侧臀区或尾骨区域出现的不明原因的隐隐作痛,并逐渐加重至大腿后方,以及右下腹的反复疼痛。经过详细检查,发现这些疼痛症状均与盆底肌和腰大肌的明显压痛及条索结节有关,这些就是导致疼痛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专家还指出,多种因素如外伤、日常习惯性动作、慢性劳损、妊娠以及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肌筋膜功能障碍和疼痛。有些上班族在工作中长时间保持坐姿,同时将曲腿置于胸前,这样的姿势使得盆底肌长时间受到牵拉,这可能成为引发肌筋膜损伤的潜在因素。而肌筋膜疼痛的主要机制在于能量危机。当肌肉或肌群遭受损伤时,肌纤维会出现充血水肿,进而导致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和炎症因子的释放。由于肌纤维持续收缩并耗竭能量,肌肉的代谢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疼痛、僵硬、痉挛以及按压激惹等症状。
专家建议,在肌筋膜源性疼痛的急性期,患者应多注意休息,并可适当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对于轻症患者,在恢复期可遵循医嘱逐步恢复活动并进行拉伸锻炼。然而,对于那些损伤严重、疼痛已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的患者,应积极寻求疼痛门诊的治疗,以避免慢性炎症的形成和疼痛的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