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膝过伸的基本概念
膝过伸,又被称为膝超伸,是指人体膝关节在完全伸直后,还能继续过度伸展的状态。正常情况下,膝关节的伸展幅度仅限于完全伸直,即大腿与小腿保持一条直线。然而,若膝关节的活动度超出此范围,就可能导致膝过伸。这一症状在站立或行走时尤为明显,腿部会向后弹出,同时重心后倾,严重影响步态。
要判断是否膝过伸,关键在于观察膝关节的活动度。判断膝过伸,即判断膝关节是否超出了“正常的屈伸范围”,可以通过两种简便的视觉方法来实现。
一、站立时,若发现大小腿之间的角度超过了度,呈现出“C”形状态。
二、仔细观察,会发现小腿腹的位置相较于脚跟明显靠后。
?膝过伸的分类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膝过伸的分类。
1、膝前瘫痪或肌力低下型:这是由于股四头肌的瘫痪或肌力减弱,导致腘绳肌的力量也相应减弱。这使得膝关节无法稳定在伸直的位置,因此在负重时,患者会被迫以后伸位行走。
2、膝后瘫痪或肌力低下型:这种情况下,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都可能瘫痪或肌力不足。同时,膝后的关节囊、韧带等结构也可能松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3、膝关节本身的骨性变化:这可能导致膝关节的位置出现异常。根据膝过伸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小于10°)、中度(10°至30°)和重度(超过30°)三个等级。
02膝过伸的原因
膝过伸,这一病症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从功能状态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静态膝过伸和动态膝过伸。前者多见于脊髓损伤或痉挛性脑瘫的患儿,后者则多见于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股四头肌张力异常或挛缩、股四头肌无力、腘绳肌及小腿三头肌无力、伸肌与屈肌肌力不平衡、髋关节屈曲挛缩或臀大肌后伸无力、躯干控制能力不足、一侧膝关节无力导致对侧代偿、膝塌陷步态时的代偿机制、躯干前屈时重力线的影响、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胫前肌无力引发的足下垂内翻畸形,以及髋膝踝关节运动序列的异常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膝过伸现象的出现。
03肌肉群不平衡的影响
膝过伸的问题往往并非先天所生,而是由于我们身体相关肌肉群之间的不平衡所引发。
?骨盆前侧的两组对抗肌群在骨盆前侧,存在着两组相互对抗的肌群。这些肌群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至关重要。如果这些肌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膝过伸等问题的出现。
在骨盆前侧,腹肌(包括腹直肌和腹外斜肌)通过向前向上的力量拉动骨盆,而髋屈肌群(由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和缝匠肌组成)则施加向下的力。这两组肌群相互对抗,共同维持骨盆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
?骨盆后侧的两组对抗肌群另一方面,在骨盆后侧,腰背伸肌通过向后的力量推动骨盆向上,而臀部肌群(包括臀大肌和腘绳肌)则从后方向下拉动骨盆。这两组肌群同样形成对抗,对于保持骨盆的平衡和协调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膝盖超伸现象通常是由于大腿前部肌肉和小腿后侧肌肉过于紧张(即过度收缩),同时大腿后侧和臀部肌肉相对较弱(即过度拉伸)所导致的。
在明确这些紧张和较弱的肌肉群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还能帮助你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