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残余尿测定在临床上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评估膀胱功能
?判断排尿功能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排尿结束后残余尿量应很少,一般小于10毫升,如果残余尿量增加,可能提示膀胱排尿功能出现异常,如神经控制问题、尿道梗阻、膀胱肌肉无力等,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膀胱功能障碍。
?监测膀胱功能变化:对于已知患有膀胱疾病的患者,如膀胱颈挛缩、神经源性膀胱等,定期测定残余尿量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了解膀胱功能是否进一步恶化,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判断尿路梗阻程度
?辅助诊断下尿路梗阻:残余尿量的多少与下尿路梗阻的程度成正比,当残余尿量增加时,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可辅助医生判断梗阻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评估梗阻治疗效果:在下尿路梗阻治疗过程中,重复测定残余尿量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若残余尿量逐渐减少,说明治疗有效,反之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确定是否需要导尿:当残余尿量大于一定数值,如毫升时,可能需要用导尿法排出尿液,以防止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根据残余尿量的测定结果,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矫治等,如前列腺增生患者,若残余尿量过多,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判断尿路感染风险
?提示感染风险:残余尿量增多时,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时间过久,容易滋生细菌,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通过测定残余尿量,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指导感染治疗:对于已经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测定残余尿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感染的原因和严重程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评估疾病进展:对于患有膀胱疾病的患者,如膀胱肿瘤、膀胱结石等,定期测定残余尿量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判断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测定残余尿量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如膀胱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若残余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