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跖骨属于长骨,共5块,位于趾骨与跗骨之间,从足内侧向外以此命名为第1-5跖骨。跖骨近侧为底,中部为体,远侧端为头。分为跖骨头、趾骨体和趾骨底3个部分。
在足的5个跖骨中,第1跖骨最粗大,发生骨折的机会较少,2-4跖骨发生骨折机会最大,第5跖骨基底由于是松质骨,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发生骨折。在大多数情况下,跖骨骨折为直接暴力引起,如重物打击,车轮碾压等,少数情况下,由长期慢性损伤(如长跑、行*)致第2或第3跖骨干发生疲劳骨折。
在足部骨折中,跖骨骨折十分多见。跖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如重物压砸或重物打击而引起,可几根跖骨同时骨折。间接暴力如扭伤、过度旋转与外翻等,也会引起跖骨骨折。常见以下几种致伤原因:
1.直接暴力:如重物坠落砸伤,车轮碾压伤等,根据暴力的大小可发生1-2根或者5根跖骨同时骨折,甚至发生开放性骨折。
2.间接暴力:如高空坠落伤,足前部着地时,极度内翻,可引起跖骨基底部骨折,以外侧3根跖骨底为常见。
3.肌腱拉力:如第5跖骨基底骨折,常因前足跖屈内翻,腓骨短肌腱张力的牵拉所致。
4.应力骨折(疲劳骨折):如长途*行,足部肌肉过度疲劳,导致维持足弓的肌肉和韧带松弛,使得跖骨塌陷,应力集中在第2、3、4跖骨上,当积累超负荷时,则可发生骨折,以第2、3跖骨多见。
骨折后足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足部短缩畸形,不能行走,检查可发现骨折部局限性压痛,有纵向扣击痛。前足的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拍片可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1.第五跖骨基部撕脱骨折
腓骨短肌附着于第五跖骨基部结节处。足严重内翻扭伤可造成裂纹骨折或完全的撕脱骨折,X线照片检查时应注意与儿童的正常骨骺相区别。
治疗方法:一般无移位,可用胶布固定,绷带包扎,必要时用石膏靴(带橡皮跟可行走)或充气式行走支具固定约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无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疗。
2.第2、3、4跖骨颈骨折
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则畸形连接后影响走路。又复位不成功,可手术复位,钢针固定。
3.行*骨折(疲劳骨折)
行*骨折较少见,发生于长途走路,在第2、3跖骨颈或干骨折,也可发生在胫骨。一般无移位,又称疲劳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觉中发生,无外伤史,症状不重,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轻度肿胀,感觉足部疲劳不适,有时有较多骨痂发生才发现。
治疗:适当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胶布固定包扎或石膏、充气式行走支具固定约3周,可防止过多骨痂形成。以后可用足弓垫(横弓及纵弓垫),分散重力,至症状消失。愈合后无后患。趾骨骨折如有伤口,应清洁伤口,防止感染。如无移位,局部包扎固定。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固定患趾于趾屈位。
居家康复指南zhinan
致力于康复理念传播,居家康复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