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手”的病因有哪些?
①慢性劳损:频繁的腕和拇指活动,使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在桡骨茎突腱鞘内相互反复摩擦,导致该处肌腱与腱鞘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腱鞘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腱鞘壁变厚,肌腱局部增粗,造成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受阻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②解剖变异:在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可出现纵向纤维隔膜,把两肌腱所在的腔室分隔为两个亚腔室,这个间隔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可能易于发展为狭窄性腱鞘炎。
③性别与年龄:中老年女性好发,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水平的生理变化影响了腱鞘支持韧带的血液供应,使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腱鞘支持韧带的变性挛缩。
“妈妈手”有哪些表现?
①典型症状是桡骨茎突处有疼痛、压痛和肿胀。疼痛可向手及前臂放射,有时可局部触及硬结。拇指与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并有摩擦感或弹响。
②病程长者,因拇指活动受限以及废用可引起大鱼际肌萎缩。
③握拳尺偏试验有助于诊断(图2),在这个试验过程中,患者拇指屈曲握拳,将拇指握于掌心内,然后使腕关节被动尺偏,使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受牵拉,若引起的桡骨茎突疼痛加剧,则试验阳性,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图2握拳尺偏试验“妈妈手”的超声表现超声显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腱鞘增厚与回声减低,厚度>1mm。在急性期,肌腱周边可显示积液;而在慢性期,肌腱可呈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到增厚肌腱及腱鞘内血流信号增多(图3)。
图3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声像图A.箭头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腱鞘增厚
B.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腱鞘内血流信号丰富
如何治疗“妈妈手”
早期可采用制动、口服消炎镇痛药、外敷膏药、物理疗法等进行治疗,加以佩戴护腕,将腕部固定在适当姿势,以减轻压迫的症状。如果尝试以上保守治疗方法后,仍然无法改善症状,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切开狭窄的腱鞘和松解粘连。
近年来随着肌骨介入超声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腱鞘炎的微创介入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安全地将消炎止痛药物注入到炎性腱鞘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图4)。
图4超声引导下腱鞘炎注药治疗A.箭头示针尖精准地进入到炎性腱鞘内
B.注药后显示药物(箭头)充分地弥散在腱鞘内
综合组超声诊疗项目介绍:
1.腹部脏器超声检查:消化系、泌尿系、腹盆腔等;
2.浅表器官及浅表包块超声检查:甲状腺、乳腺、涎腺、眼球、淋巴结、男科、浅表组织包块等;
3.肌骨运动系统超声检查:为综合组特色诊疗项目,在广东省内较早开展该项目,业内影响力大,现全面开展六大关节、全身肌肉骨骼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肌骨介入项目,共培养肌骨进修人员30余人次。主编及主译肌骨书籍3部,参编肌骨相关书籍4部,主持肌骨相关课题8项(其中国自然2项,省市级5项),近年发表肌骨相关论文近20篇。成立肌骨运动医学超声研究所,刘红梅副院长、超声学科带头人担任所长。共主办五届华南地区肌骨超声高峰论坛,承办一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精品课程—肌骨超声“星火计划”。近年着力于肌肉骨骼超声诊疗技术的基层培训与推广工作。;
4.腹部血管、外周血管超声检查:肾脏血管、肝脏血管、腹腔血管、颈部及四肢血管超声检查;5.超声造影、弹性超声:已开展腹部脏器、浅表器官、输卵管、外周血管、关节腔及滑囊超声造影检查,开展肝脏、甲状腺、乳腺、肌肉组织弹性超声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