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靠谱
实用
本周转化医学又有了哪些进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今日推荐
李连达院士:掌握好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一部分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方向不能离轨。
近年来,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评出了一些“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有的医学硕博士、教授及医学专家只重视搞科研、写文章,却不太会看病。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方向性、导向性问题。医学科研很重要,能够让医生不断更新知识,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不过,也要看到,医生以治病救人为主,医生、医院及医学科研机构等,主攻方向还得是治病救人,直接或间接地为治病救人服务。
有的医生、医院、医学科研机构,不重视医疗工作,或认为临床工作不如科研“高级”。有的临床医生不重视医疗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医院领导,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向科研,医院的文章多、成果多、奖项多,但是医疗水平不高,治病救人的效果不理想。
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有的医生,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医生,认为做临床医生整天忙于医疗,没有发展前途。只有从事医学科研才有水平、有发展、有前途。因而对于提高医疗水平不重视,把主要精力用于脱离临床的科研工作,逐渐发展成“疗效欠佳的医学专家”。一部分有条件的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医疗、科研、教学全面发展应该鼓励、支持,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
有人讲“救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原因就在于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在评定医生水平、职称、工资、奖励等一系列问题上,至今尚无科学、公正、完善的评审制度与标准。评价临床医生,不看他的医疗水平及治病救人的能力如何,而是以SCI论文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为金指标。这也鼓励一些临床医生一头扎进实验室,不重视医疗水平的提高。
其实,看病和科研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掌握二者的平衡。唯论文、唯SCI导向评价医生,将其作为医生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医院和临床一线大夫是不公平的。他们全部时间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没有时间、条件和精力进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因此,要改革评价机制,医院和临床第一线的大夫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同时,在积累医疗经验、提高医学水平方面,也应该鼓励医生以科研的方式去思考、去交流。
近年来,有些中医机构热衷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还有些人把中医理论神秘化、玄学化,脱离实际、脱离临床。这对于提高疗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提高治病救人的水平,没有多大帮助,不解决实际问题。有人热衷于争课题,抢经费,生产大量没有太多价值的论文、成果、专利,而不是努力解决治病救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科研方向的偏离,浪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阻碍了中医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后继人才的健康成长。
总之,医生该不该做科研,医院要不要过度强调向“医院”发展,医疗机构要不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医疗型医生还是科研型医生,这些问题都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论有多少理由,有多少千变万化的情况,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这个基本点是不变的。
行业动态
1、新解释!7位科学家联名发文驳斥“CRISPR导致基因突变”论文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布罗德研究所的7位著名科学家,日前联名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称,5月底《自然·方法学》杂志刊登的题为《体内CRISPR-Cas9编辑后引发不可预测的基因变异》的论文存在严重误导,作者应对原论文标题和结论进行更正。详情
2、专业为你解答,了解无创DNA产前(NIPT)检测技术
NIPT(无创产前筛查),近年来产前检测领域出现的新型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技术,相对传统的绒毛取样或羊膜腔穿刺等具有“侵入性”的产前检测方法而言,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母亲外周血中的胎儿游离DNA进行“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开辟了产前检测的新篇章,有效补充了现有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体系。详情
3、年全球体外诊断五大趋势
著名医疗保健市场调查公司KaloramaInformation近期发布了报告《TheWorldwideMarketforInVitroDiagnosticTests》,其中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五大趋势包括医疗机构的整合、CFDA影响力的增大、检测服务市场、新型小诊所、MA。详情
4、重磅!年度谷歌学术指标发布
近日,谷歌发布了最新版本的谷歌学术指标(versionofScholarMetrics),对收录的会议和期刊论文根据被引用情况进行排名。谷歌学术指标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让学者们可以迅速地看到学术出版物上最新文章的影响力。详情
5、基金委公布“肠道微生态影响慢性重大炎症性肠肝疾病的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本项目以肠道微生态为切入点,拟研究肠微生态影响“肠肝对话”的机制,解析肠道菌群、肠道粘膜免疫与慢性肠道疾病的关系,明确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探讨肠稳态对肝脏炎症和自身免疫的影响,深入阐释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肠肝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新的诊断靶标与治疗靶点。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与消化病学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学科交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详情
6、全球首例MALBAC-PGD?阻断无先证者先天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健康婴儿诞生于北京医院
附卢彦平主任、彭红梅主任访谈
近日,医院(以下简称医院)诞生了国际首例通过MALBAC-PGD?阻断先天多发性关节挛缩遗传病的试管婴儿,这一喜讯再一次证明我国单基因遗传病的临床诊断诊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遗传病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详情
7、普及基因测序
NHS将5年内研发DNAReader帮助诊断感染病疾病
英国全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HealthService)简称NHS,NHS成立于年,是卫生部下属的一个机构。NHS医院近日发表声明,将在5年内研发出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的DNAReader,相关技术实验将在下周正式开始。详情
8、基金委公布生命科学方向5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7月10,国家自然基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