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30%的65岁以上老人发生跌倒,每年30余万人因跌倒致死。我国每年约有万老人跌倒,其中40%~70%的跌倒伤害需要医治。
老年人摔倒的严重性
一旦发生跌倒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颅脑损伤等,造成患者身体、心理的伤害及增加家庭负担。所以,预防老人跌倒每个家庭都要重视起来。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
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率高,42%患者不能恢复伤前活动力,35%不能独立行走。
随着年龄增加,摔倒风险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力差,往往忽视问题,越拖越严重。所以如果老年人摔倒,出现身体不适,一定要尽快就医。
老年人摔倒后切忌不明情况贸然起身,摔倒时有个“安全着陆姿势”,你一定要学会!
这份“摔倒”攻略请收好!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
相对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用手撑地给老人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推荐:用手撑地
摔倒时用手撑地,损伤的往往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
优势:手臂骨折在护理上不需要卧床,康复训练容易做,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
不推荐:臀部着地如果跌倒时坐到地上,支撑点落在臀部,易导致股骨头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髋关节骨折。
劣势:如果是一侧身体着地,支撑点在身体胯外部,那么容易伤及股骨,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
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关节挛缩、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多种并发症。
滑倒先检查伤势,不要贸然爬起。
感觉剧烈腰痛时,千万不要乱动,因为腰椎骨折后随意活动,很可能造成骨折移位加重,严重时下肢可能瘫痪。
此时应尽快呼救,救人者也不能随意背抱伤者,应医院,或拨打,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
最易摔倒的6个时刻
摔倒虽发生在一瞬间,但引发的条件是长期形成的。
No.1
起床时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血压、血糖等指标可能不稳定,易令人产生头晕、头痛、眼花、胸闷等症状。如果急着起身活动,摔倒风险大大增加。
No.2
洗澡时
浴室湿滑,老人行动力下降,洗澡难免用时更长。当温度逐渐升高会导致血管收缩、出汗增多,造成缺氧、头晕、目眩等症状。
No.3
起夜时
据临床统计,超过50%的老人骨折是起夜时摔伤造成的。
起夜时的血压变化造成脑供血不足,造成短时间头晕,而夜间光线昏暗,老人视力差,再加上半夜头脑不清醒,极易摔伤。
No.4
接电话时
很多老人一听到电话铃响或震动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急着去接听,忽略了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No.5
上下车时
拥挤的公共交通很容易让老人摔倒,上了年纪的老人最好不要去挤公交。
No.6
坐扶梯时
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即使扶着扶手,也可能站立不稳。尽量选择乘直梯,如果只能选扶梯,应保持双脚等肩、分开站立的姿势。
家有老人,做好防摔排查
日常生活中,老人最容易发生摔倒、骨折意外的地方就在家里,子女及照护者要排查一下居家环境,减少隐患。
1.过道别放地毯和植物
没铺平整的地毯和卷起来的藤蔓,容易绊倒老人。
另外,子女应定期检查老人经常走动的地方是否有散落的电线等障碍物,及时清除隐患,保证室内摆设井然有序。
2.尽量别设门槛
对需要使用轮椅、视力欠佳、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来说,门槛会给其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会成为绊倒老人的罪魁祸首。
家有老人最好别设门槛,如果家里带楼梯,最好加装防滑板。
3.过道、浴室加装扶手
可在过道处适当安装扶手,便于老人在室内活动,并在淋浴和坐便器旁安装扶手,防止地滑导致老人摔倒。
4.改用毛料或棉质等防滑材质寝具
老人最好不要用丝缎类等光滑材质的被子和被单,以免上下床时不小心踩到滑倒,可换成防滑的毛料或棉质寝具。
5.室内加装小夜灯
老人睡觉时最好关上床头灯,可在卧室墙角和走廊通往厕所的地方放个小夜灯,方便起夜。
最后需要提醒子女及照护者,每年应定期带老人做视力和全身检查,如果血压太低或心律不齐,都可能诱发摔倒。
老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日常可进行平衡训练,既可保存骨量,还能强健肌肉,加强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以上图片素材全部来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