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落地是维持人体整体平衡、协调、稳定的重要标志,而在行走时足跟落地同样也是运动达到康复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当孩子行走时足跟不落地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根据运动特点,在正常的行走步态中,脚接触地面时,是膝关节伸直、脚后跟先落地然后过渡到前脚掌、拇趾及拇趾尖这样的一种顺序/过程,进行脚底着地和离地。而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脚后跟落地作用是增大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身体的稳定性,使走路更加稳定。
但对有运动发育问题的孩子来讲,由于肌张力异常导致其从头后颈部到背部、再到腰部、臀部、下肢后侧肌肉收缩频率增高,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的单脚或双脚足跟上提,所以在孩子进行行走训练时脚跟无法落地。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足趾先着地,足跟后着地的模式,进而造成伸肌痉挛,踝关节变硬,髋关节屈曲。并随着跟腱挛缩增强使踝关节内翻,足跟无法着地,形成持续的尖足立位,这样孩子的膝关节就无法过度伸展,而呈半屈曲位导致异常姿势与步态。
当孩子进行错误的行走训练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错误的运动反射,导致行走姿势越来越差甚至会走的孩子反而走不起来了。
足跟不落地行走会导致哪些后果:
单足跟不落地:行走会呈现瘸的姿态,导致脊柱侧弯,时间久了会影响心肺功能;
双足跟不落地:行走会呈现前挺后撅,腰背左右摆动,导致脊柱前弓变形;
所以在孩子练习行走时,我们必须